27

Apr

2024

报道:梵朴2023年9月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考察学习

深港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建筑考察学习

在秋高气爽的九月,梵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于9月21日组织建筑考察学习。我们将此次考察的地点定于南头古城,漫步于旧改街巷,感受生活与艺术的碰撞。



深港双城双年展是一个以“城市与建筑”为固定主题,关注城市与城市化的双年展品牌。第九届建筑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分展场于南头古城开幕,本次展览取名为“春景梧桐-城村拼图”,通过六栋城中村自建楼的改造、47组艺术家共97件作品以及9个快闪空间,回应了当前城市发展当中的焦点议题。

不同于传统展馆,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通过链接建筑、城市、文化、生活,将城中村的街巷、肌理和6栋建筑并置共生,传递出展览的精神内核。


改装之家是一栋建于城中村发展初期的二层民宅,带有一个沿街小院和一个宽敞的屋顶。沿街小院和露台空间被见缝插针的插建各种小屋,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上二层的楼梯一半被建在室外,通过伸出坡屋面形成灰空间;建筑院落围墙打开,创造两个立体交叉的楼梯,丰富空间体验效果。立面采用”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屋顶保留广府民居的坡屋面特色,白色墙面上进行做旧处理,保留历史洗礼的痕迹,并在立面上插入红砖墙,用传统材料和元素对城中村民居进行改造。



街市美术馆是一栋保存完好、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居。建筑师着眼于楼梯,通过置入一个新的三跑楼梯间,使得建筑空间呈现出丰富、有趣的措置关系。室内立面通过炫酷多彩的灯光绘画元素,与楼梯间进行组合,丰富空间体验感受;室外立面保留了传统水刷石的外观,穿插小的灰空间形成室外观光平台,与周边视线形成互动关系,建筑由此融入周边街市生活,并成为一个舞台。


城墙遗址工坊是建在南头古城明代城墙基址上的两栋民居,一颗巨大的龙眼树从其中一栋建筑中生长出来。建筑师采用”遗址保护“的策略,通过悬挂于建筑之外的楼梯和连廊重塑空间体验,同时,保留了原有龙眼树,并将其生长的空间作为一个具有精神性的空间,邻屋咖啡馆的入驻,将其与生活相融。建筑师以城墙为灵感,用红砖、水泥、花纹钢板对建筑进行改造,让南头古城的文化得以延续、遗产重获新生。


梧桐村友会师梧桐街上一栋瘦高的握手楼,其前边与一片三角形的狭长广场相连,增强建筑的公共属性。一层空间直接对广场开敞,成为城中村居民的客厅,二层空间与广场未来建设的公共设施相连,为路过的人提供停留和交往的契机。建筑师延续城中村天台文化,将五个彩色钢盒子放置到屋顶,成为一个"天台美术馆"。


我的宿舍由一栋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和一栋沿街的两层坡顶小屋组成,他的上下左右都充满了不同年代加建的痕迹。建筑师延续其固有生长逻辑,用波纹钢板和红砖对加建的体块进行强调,并用三条玻璃天窗在加建体块之间引入自然光线,让原本密集的空间变得灵动。建筑师保留了斑驳墙面,用六根钢柱将一个新建的钢盒子托举到二层,刚楼梯穿过切割的楼板将新的钢盒子与旧的底层空间联系起来。


平台市集是春景街上握手楼的一层。建筑师在沿街部分插入高低错落的悬挑平台,作为室内空间的延续。立面采用城中村传统建造工艺沿街平台通过花纹钢板进行组织,这些平台既是展台,也是公共开放空间,提供了观赏街景和建筑的多重视角。


杂交楼原是一个由五栋建筑簇拥而成的建筑群,不同年代的改建使它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和丰富多彩的外立面,新旧交替,如同不同植物嫁接、杂交在一起,因而得名「杂交楼」。


城中村的改造是深圳在几十年高速发展中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其改造不仅仅是建筑的改造,更涉及到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现象。设计师在建筑改造过程中,要从社会需求和人们的生活体验出发,将“新”与“旧”两种状态相互融合、碰撞、挤压、拼贴,构成多元而又独特的存在。


梵朴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考察学习圆满结束,梵朴人将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继续前进。